近日,富通東方進入雲計算領域的消息一經傳出,迅速引起業界廣泛關注。隨著產品獲獎、標杆專案的落地,引起媒體爭先報導。以下為51CTO記者雪兒的新聞原稿。
雲計算,在過去幾年經歷了從概念炒作高峰期到目前相對冷靜期的各階段,雲計算國產化之路也走得也異常艱辛。雲計算產品研發需要巨大投入,而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在中國IT中的普及程度及企業的接受程度都不是特別理想。另一方面,隨著大資料、移動互聯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國產化浪潮的推動下,企業IT變革已迫在眉睫。在剛剛結束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推動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與現代製造業結合”的觀點,既為雲計算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雲計算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富通作為國內早期的企業級IT產品分銷商,經歷了中國資訊化建設歷史的主要時期。如今,隨著中國資訊化產業變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互聯網、雲計算的變革時代,富通也開啟了企業轉型之旅。憑藉多年的行業及管道經驗,貼近客戶業務所瞭解的客戶需求,以及與國內外一流IT公司合作所積累的技術沉澱,把握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變化的脈搏,研發出獨立自主的企業級資訊化產品。談到富通的雲計算轉型之路,其副總裁、企業雲計算產品部總經理鄒均為我們描述了他所看到的國內雲計算發展中所遇到的挑戰,以及對這些困難的解決之道。
圖1-富通東方副總裁、企業雲計算產品部總經理 鄒均
挑戰一:異構平臺虛擬化管理困難
在雲計算概念興起的時候,很多大中型企業開始嘗試構建私有雲,由於雲計算架構和傳統架構差別很大,沒有太多的經驗和最佳實踐可以參考,因此大致會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由廠商引導,採用了不同的商用虛擬化或雲平臺產品,實現部分IT架構的虛擬化和雲化;另一種自建技術團隊,依靠開源軟體來搭建雲平臺。但總的來說,缺乏統一的架構和標準,大多數情況下不但沒有真正實現雲計算的價值和優點,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
鄒均告訴我們,很多企業內部有不同的虛擬化技術和雲平臺,這些新的架構和傳統架構共存,但又缺乏統一的管理,使得企業IT的環境比過去更為複雜,更難管理。比如在多個異構虛擬化平臺或雲平臺上,不同部門都在競爭使用資源池中的資源,實際這些虛擬化資源到哪兒去了?到底有沒有用到最重要的項目上?不用的資源有沒有得到有效的回收?企業實際上很難掌握對這些資源的使用全貌。而對這些異構虛擬化平臺進行有效的統一的管理是非常困難的。另外,如何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將各業務的應用模組的靈活擴展,自由組合和部署,也是企業在雲部署和管理中的另一大挑戰。
瞭解到用戶的這些需求和困惑後,富通設計研發了富通雲管平臺產品為企業提供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的企業級平臺即服務產品,來支援管理企業客戶的異構環境(包括傳統物理環境、異構虛擬化,異構雲平臺),引領 EPaaS(企業級平臺即服務)市場。富通雲平臺的一個特色可以説明客戶實現管理異構虛擬化環境,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從而將客戶現有的IT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通過虛擬化技術和智慧調度技術,有效提高伺服器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後期伺服器的投入,實現了綠色節能減排的目標。當前多數大中型企業面臨著同時使用VMware、微軟、Xen、KVM等多種虛擬化技術的局面。富通雲平臺通過異構虛擬化管理技術,對異構資源池的統一管理,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以及網路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簡化管 理複雜度,減少維護人員的數量及技術難度;同時強化高可用性,滿足業務連續性的要求。
挑戰二:存儲成為制約雲性能發展的瓶頸
與企業客戶合作的過程中,富通發現雲的很多性能制約不在計算,不在網路,而在存儲。比如現在很多做雲的企業,實際是用傳統的陣列存儲去支撐雲平臺。而在雲環境中的多用戶、多應用同時使用同一傳統存儲陣列的話,就會制約整個雲的性能。目前,雲計算已經由概念轉到落地,越來越多的企業應用將被遷移到雲上。傳統的陣列存儲存在著性能瓶頸和不易擴展的問題;而新型的以Hadoop HDFS為代表的開源分散式存儲系統和市面上的雲存儲,多數適合視頻、圖片分享,實際上還是針對個人消費的。而在穩定性,以及讀寫場景上不能滿足企業應用的要求,因此存儲成了制約企業向雲轉型的一個關鍵因素。
為了配合企業雲計算環境下的應用需求,富通推出了新一代存儲架構的產品數普雲陣和雲陣新存。富通的存儲產品就是為了滿足雲環境下的存儲需求而生,是新一代的企業級軟體定義存儲。它的特點首先是高性能,而且可以實現水準擴展,第二個它具有傳統陣列的穩定性,為企業級應用遷移到雲及虛擬化環境提供高穩定性和高性能的雲陣列。數普雲陣是雲陣新存結合硬體優化的一體機,可以為多租戶、多應用提供物理隔離的虛擬化磁碟陣列,滿足高IOPS的企業級存儲性能需求。
數普雲陣和雲陣新存存儲產品是富通東方與以色列的Zadara Storage聯合開發的,Zadara Storage在軟體定義存儲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Zadara Storage有橫跨4大洲30多個全球資料存儲中心,具備超過10PB的資料存儲部署經驗,主要合作夥伴有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東芝。
軟體定義存儲將存儲的控制邏輯從硬體中抽取出來,通過軟體實現卷管理、RAID、快照、複製、資料保護等功能,並可以通過軟體進行自由的管理和擴展。軟體定義存儲以低成本的x86架構實現與昂貴的傳統SAN和NAS存放裝置相同的功能和相似的性能,且具有雲計算所提供的更高的靈活性,和更好的可擴展性。
另外,富通提供的雲陣新存軟體解決方案可以應用于服務運營商市場,支援運營商向公眾提供存儲服務。雲陣新存軟體解決方案支援數千個存儲節點,高達數百PB的存儲能力,並且提供計費模組。最關鍵的是雲陣新存將所有節點進行池化,從邏輯層面形成多個虛擬、獨享和私有的磁碟陣列VPSA。每個VPSA在節點獨佔特定的CPU核心和指定的記憶體、磁片,從而保障VPSA的穩定性和資料私密性,並且基於高速的網路RAID形式將資料寫入多個節點硬碟,從而實現提升性能和資料安全性。
鄒均表示,雖然目前國產化趨勢非常明顯,但是在中高端存儲領域依然還是國外廠商一統天下。富通的軟硬一體化產品數普雲陣在承載企業級應用場景方面優勢明顯,對於資料庫、ERP、VDI等高IO要求的應用,數普雲陣可以提供非常高的IO性能,而且多租戶資料安全隔離以及按需水準擴展,使數普雲陣和雲陣新存與國外廠商在企業級在此領域保持競爭力。
審慎地樂觀 面對“互聯網+”下面對雲計算
回顧雲計算的發展之路,特別是在中國的發展,鄒均認為李白的詩《行路難》最能描述個中艱辛:“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另一方面,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我們也看到雲計算在中國加快了發展的步伐。很多企業真正開始推動國產雲計算落地,並進入實質性的建設階段。鄒均表示,他對未來幾年雲計算發展保持“審慎地樂觀”態度,這其中有2個原因。
一是去IOE運動和國產化浪潮,國內廠家在傳統的軟體和網路、存儲技術架構下已經很難超越國外廠商,只有在新的雲架構下,國產化的企業級IT技術才能實現彎道超車。這裡不僅僅是資訊安全問題,也是爭奪技術標準話語權的問題。因此,雲計算的推廣和普及會在國內得到更大的推動和支持力度。
另外一個就是互聯網+變革所帶來的機遇。互聯網+實際上就是傳統的企業都要做O2O轉型、拓展互聯網管道,走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這迫使企業要從傳統的豎井式IT架構轉向更為靈活的雲計算架構。鄒均認為這兩個因素給雲計算企業帶來很大的機遇,但還不能盲目樂觀,畢竟國內的雲計算的技術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面對技術的高壁壘, 我們還要學習國內外一流公司的先進經驗,走合作、集成加自主研發的國產化發展道路。
談及未來富通的方向,鄒均依然套用李白那首《行路難》中的一句來描述他們的規劃前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富通依然會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與國內外先進企業的合作,引進並集成現有的先進技術,研發具自主品牌的產品和服務,使雲最終達到幫助企業實現業務價值,推動中國企業在“互聯網+”的大潮中變革轉型。(文章來源:http://cloud.51cto.com/art/201504/470863.htm)